衡量一个服务性能的高低好坏,每秒事务处理数(Transactions Per Second, TPS)是重要的指标之一,它代表着一秒内服务端平均能响应的请求总数,而TPS值与程序的并发能力又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对于计算量相同的任务,程序线程并发协调得越有条不紊,效率自然就会越高;反之,线程之间频繁争用数据,互相阻塞甚至死锁,将会大大降低程序的并发能力。
Java内存模型规定了所有的变量都存储在主内存(Main Memory)中。每条线程都有自己的工作内存(Working Memory),线程的工作内存中保存了被该线程使用的变量的主内存副本,线程对变量的所有操作(读取、赋值等)都必须在工作内存中进行,而不能直接读写主内存中的数据。不同的线程之间也无法直接访问对方工作内存中的变量,线程间变量值的传递均需要通过主内存来完成。线程与线程之间的变量数据是不可见的。
关于主内存与工作内存之间具体的交互协议,即一个变量如何从主内存拷贝到工作内存、如何从工作内存同步回主内存这一类的实现细节,Java内存模型中定义了以下8种操作来完成。Java虚拟机实现时必须保证下面提及的每一种操作都是原子的、不可再分的。
- lock(锁定):作用于主内存的变量,它把一个变量标识为一条线程独占的状态。 >* >* unlock(解锁):作用于主内存的变量,它把一个处于锁定状态的变量释放出来,释放后的变量 才可以被其他线程锁定。
- read(读取):作用于主内存的变量,它把一个变量的值从主内存传输到线程的工作内存中,以 便随后的load动作使用。
- load(载入):作用于工作内存的变量,它把read操作从主内存中得到的变量值放入工作内存的 变量副本中。
- use(使用):作用于工作内存的变量,它把工作内存中一个变量的值传递给执行引擎,每当虚 拟机遇到一个需要使用变量的值的字节码指令时将会执行这个操作。
- assign(赋值):作用于工作内存的变量,它把一个从执行引擎接收的值赋给工作内存的变量, 每当虚拟机遇到一个给变量赋值的字节码指令时执行这个操作。
- store(存储):作用于工作内存的变量,它把工作内存中一个变量的值传送到主内存中,以便随 后的write操作使用。
- write(写入):作用于主内存的变量,它把store操作从工作内存中得到的变量的值放入主内存的 变量中。
这8种内存访问操作以及上述规则限定,再加上稍后会介绍的专门针对volatile的一些特殊规定,就已经能准确地描述出Java程序中哪些内存访问操作在并发下才是安全的。
这种定义相当严谨,但也是极为烦琐,实践起来更是无比麻烦。可能部分读者阅读到这里已经对多线程开发产生恐惧感了,后来Java设计团队大概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将Java内存模型的操作简化为read、write、lock和unlock四种。
关键字volatile可以说是Java虚拟机提供的最轻量级的同步机制
当一个变量被定义成volatile之后,它将具备两项特性:
第一项是保证此变量对所有线程的可见性,这里的“可见性”是指当一条线程修改了这个变量的值,新值对于其他线程来说是可以立即得知的。而普通变量并不能做到这一点,普通变量的值在线程间传递时均需要通过主内存来完成。比如,线程A修改一个普通变量的值,然后向主内存进行回写,另外一条线程B在线程A回写完成了之后再对主内存进行读取操作,新变量值才会对线程B可见。
可见性的原理:被volatile修饰的变量在工作内存中使用前都会先刷新。
由于volatile变量只能保证可见性,在不符合以下两条规则的运算场景中,我们仍然要通过加锁 (使用synchronized、java.util.concurrent中的锁或原子类)来保证原子性:
- 运算结果并不依赖变量的当前值,或者能够确保只有单一的线程修改变量的值。
- 变量不需要与其他的状态变量共同参与不变约束。
使用volatile变量的第二个语义是禁止指令重排序优化,普通的变量仅会保证在该方法的执行过程中所有依赖赋值结果的地方都能获取到正确的结果,而不能保证变量赋值操作的顺序与程序代码中的执行顺序一致。
有volatile修饰的变量,赋值后多执行了一个“lock addl$0x0,(%esp)”操作,这个操作的作用相当于一个内存屏障 (Memory Barrier或Memory Fence,指重排序时不能把后面的指令重排序到内存屏障之前的位置)。
解决了volatile的语义问题,再来看看在众多保障并发安全的工具中选用volatile的意义——它能让我们的代码比使用其他的同步工具更快吗?
在某些情况下,volatile的同步机制的性能确实要优于锁(使用synchronized关键字或java.util.concurrent包里面的锁),但是由于虚拟机对锁实行的许多消除和优化,使得我们很难确切地说volatile就会比synchronized快上多少。 如果让volatile自己与自己比较,那可以确定一个原则:volatile变量读操作的性能消耗与普通变量几乎没有什么差别,但是写操作则可能会慢上一些,因为它需要在本地代码中插入许多内存屏障指令来保证处理器不发生乱序执行。不过即便如此,大多数场景下volatile的总开销仍然要比锁来得更低。
总结:我们在volatile与锁中选择的唯一判断依据仅仅是volatile的语义能否满足使用场景的需求。
如果应用场景需要一个更大范围的原子性保证(经常会遇到),Java内存模型还提供了lock和unlock操作来满足这种需求,尽管虚拟机未把lock和unlock操作直接开放给用户使用,但是却提供了更高层次的字节码指令monitorenter和monitorexit来隐式地使用这两个操作。这两个字节码指令反映到Java代码中就是同步块——synchronized关键字,因此在synchronized块之间的操作也具备原子性。
Java内存模型是通过在变量修改后将新值同步回主内存,在变量读取前从主内存刷新变量值这种依赖主内存作为传递媒介的方式来实现可见性的,无论是普通变量还是volatile变量都是如此。
普通变量与volatile变量的区别是,volatile的特殊规则保证了新值能立即同步到主内存,以及每次使用前立即从主内存刷新。因此我们可以说volatile保证了多线程操作时变量的可见性,而普通变量则不能保证这一点。
除了volatile之外,Java还有两个关键字能实现可见性,它们是synchronized和final。
Java内存模型的有序性在前面讲解volatile时也比较详细地讨论过了,Java程序中天然的有序性可以总结为一句话:
如果在本线程内观察,所有的操作都是有序的; 如果在一个线程中观察另一个线程,所有的操作都是无序的。
前半句是指“线程内似表现为串行的语义”(Within-Thread As-If-Serial Semantics),后半句是指“指令重排序”现象和“工作内存与主内存同步延迟”现象。
Java语言提供了volatile和synchronized两个关键字来保证线程之间操作的有序性,volatile关键字本身就包含了禁止指令重排序的语义,而synchronized则是由“一个变量在同一个时刻只允许一条线程对 其进行lock操作”这条规则获得的,这个规则决定了持有同一个锁的两个同步块只能串行地进入。
Java语言定义了6种线程状态,在任意一个时间点中,一个线程只能有且只有其中的一种状态,并且可以通过特定的方法在不同状态之间转换。这6种状态分别是:
创建后尚未启动的线程处于这种状态。
包括操作系统线程状态中的Running和Ready,也就是处于此状态的线程有可 能正在执行,也有可能正在等待着操作系统为它分配执行时间。
处于这种状态的线程不会被分配处理器执行时间,它们要等待被其他线 程显式唤醒。以下方法会让线程陷入无限期的等待状态:
- 没有设置Timeout参数的Object::wait()方法;
- 没有设置Timeout参数的Thread::join()方法;
- LockSupport::park()方法。
处于这种状态的线程也不会被分配处理器执行时间,不过无须等待被其他线程显式唤醒,在一定时间之后它们会由系统自动唤醒。以下方法会让线程进入限期等待状态:
- Thread::sleep()方法;
- 设置了Timeout参数的Object::wait()方法;
- 设置了Timeout参数的Thread::join()方法;
- LockSupport::parkNanos()方法;
- LockSupport::parkUntil()方法。
线程被阻塞了,“阻塞状态”与“等待状态”的区别是“阻塞状态”在等待着获取到一个排它锁,这个事件将在另外一个线程放弃这个锁的时候发生;而“等待状态”则是在等待一段时 间,或者唤醒动作的发生。在程序等待进入同步区域的时候,线程将进入这种状态。
已终止线程的线程状态,线程已经结束执行
在Java里面,最基本的互斥同步手段就是synchronized关键字,这是一种块结构(Block Structured)的同步语法。synchronized关键字经过Javac编译之后,会在同步块的前后分别形成 monitorenter
和 monitorexit
这两个字节码指令。
根据《Java虚拟机规范》的要求,在执行 monitorenter
指令时,首先要去尝试获取对象的锁。如果这个对象没被锁定,或者当前线程已经持有了那个对象的锁,就把锁的计数器的值增加一,而在执行 monitorexit
指令时会将锁计数器的值减一。一旦计数器的值为零,锁随即就被释放了。如果获取对象锁失败,那当前线程就应当被阻塞等待,直到请求锁定的对象被持有它的线程释放为止。(可重入锁的原理,此处以 synchronized 举例)
自JDK 5起 (实现了JSR 166[1]),Java类库中新提供了java.util.concurrent包(下文称J.U.C包),其中的 java.util.concurrent.locks.Lock接口便成了Java的另一种全新的互斥同步手段。基于Lock接口,用户能够 以非块结构(Non-Block Structured)来实现互斥同步,从而摆脱了语言特性的束缚,改为在类库层面 去实现同步,这也为日后扩展出不同调度算法、不同特征、不同性能、不同语义的各种锁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重入锁(ReentrantLock)是Lock接口最常见的一种实现,顾名思义,它与synchronized一样是可重入的。在基本用法上,ReentrantLock也与synchronized很相似,只是代码写法上稍有区别而已。
Synchronized 与 ReentrantLock 锁的区别,主要有以下三项: 等待可中断、可实现公平锁、锁可以绑定多个条件
等待可中断: 是指当持有锁的线程长期不释放锁的时候,正在等待的线程可以选择放弃等待,改为处理其他事情。可中断特性对处理执行时间非常长的同步块很有帮助。
公平锁、非公平锁: 是指多个线程在等待同一个锁时,必须按照申请锁的时间顺序来依次获得锁;而非公平 锁则不保证这一点,在锁被释放时,任何一个等待锁的线程都有机会获得锁。synchronized中的锁是非 公平的,ReentrantLock在默认情况下也是非公平的,但可以通过带布尔值的构造函数要求使用公平锁。不过一旦使用了公平锁,将会导致ReentrantLock的性能急剧下降,会明显影响吞吐量。
锁绑定多个条件: 是指一个ReentrantLock对象可以同时绑定多个Condition对象。 在synchronized 中,锁对象的wait()跟它的notify()或者notifyAll()方法配合可以实现一个隐含的条件,如果要和多于一个的条件关联的时候,就不得不额外添加一个锁; 而ReentrantLock则无须这样做,多次调用newCondition()方法即可。
互斥同步面临的主要问题是进行线程阻塞和唤醒所带来的性能开销,因此这种同步也被称为阻塞同步(Blocking Synchronization)。
从解决问题的方式上看,互斥同步属于一种悲观的并发策略,其总是认为只要不去做正确的同步措施(例如加锁),那就肯定会出现问题,无论共享的数据是否真的会出现竞争,它都会进行加锁(这里讨论的是概念模型,实际上虚拟机会优化掉很大一部分不必要的加 锁),这将会导致用户态到核心态转换、维护锁计数器和检查是否有被阻塞的线程需要被唤醒等开销。
随着硬件指令集的发展,我们已经有了另外一个选择:基于冲突检测的乐观并发策略,通俗地说就是不管风险,先进行操作,如果没有其他线程争用共享数据,那操作就直接成功了;如果共享的数据的确被争用,产生了冲突,那再进行其他的补偿措施,最常用的补偿措施是不断地重试,直到出现没有竞争的共享数据为止。这种乐观并发策略的实现不再需要把线程阻塞挂起,因此这种同步操作被 称为非阻塞同步(Non-Blocking Synchronization),使用这种措施的代码也常被称为无锁(Lock-Free) 编程。
比较并交换(Compare-and-Swap,下文称CAS);
CAS指令需要有三个操作数,分别是内存位置(在Java中可以简单地理解为变量的内存地址,用V 表示)、旧的预期值(用A表示)和准备设置的新值(用B表示)。 CAS指令执行时,当且仅当V符合A时,处理器才会用B更新V的值,否则它就不执行更新。但是,不管是否更新了V的值,都会返回V的旧值,上述的处理过程是一个原子操作,执行期间不会被其他线程中断。
CAS具体实现:AtomicInteger #incrementAndGet()方法的JDK源码
java/**
* Atomically increment by one the current value.
* @return the updated value
*/
public final int incrementAndGet() {
for (;;) {
int current = get();
int next = current + 1;
if (compareAndSet(current, next))
return next;
}
}
incrementAndGet()方法在一个无限循环中,不断尝试将一个比当前值大一的新值赋值给自己。如果失败了,那说明在执行CAS操作的时候,旧值已经发生改变,于是再次循环进行下一次操作,直到设置成功为止。
尽管CAS看起来很美好,既简单又高效,但显然这种操作无法涵盖互斥同步的所有使用场景,并且CAS从语义上来说并不是真正完美的,它存在一个逻辑漏洞:如果一个变量V初次读取的时候是A值,并且在准备赋值的时候检查到它仍然为A值,那就能说明它的值没有被其他线程改变过了吗?
“ABA”问题
这是不能的,因为如果在这段期间它的值曾经被改成B,后来又被改回为A,那CAS操作就会误认为它从来没有被改变过。这个漏洞称为CAS操作的“ABA问题”。J.U.C包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提供了一个带有标记的原子引用类AtomicStampedReference,它可以通过控制变量值的版本来保证CAS的正确性。不过目前来说这个类处于相当鸡肋的位置,大部分情况下ABA问题不会影响程序并发的正确性,如果需要解决ABA问题,改用传统的互斥同步可能会比原子类更为高效。
本文作者:柳始恭
本文链接:
版权声明:本博客所有文章除特别声明外,均采用 BY-NC-SA 许可协议。转载请注明出处!